导航切换
计算物理
首页
期刊介绍
期刊简介
基本信息
征稿简则
期刊历史
编委会
第七届编委会
历届编委会
作者中心
投稿须知
作者登录
下载中心
修稿通知
最新录用
审稿中心
专家审稿
编委审稿
主编审稿
审稿政策
常见问题
常见问题
联系我们
English
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程锦荣[Author]) AND 1[Journal]) AND year[Order])
AND
OR
NOT
文题
作者
作者单位
关键词
摘要
分类号
DOI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导出引用
EndNote
Ris
BibTeX
显示/隐藏图片
Select
锂掺杂单壁氮化硼纳米管阵列储氢的理论研究
程锦荣, 方兴, 袁兴红, 王晓, 汪志
计算物理 2010, 27 (
3
): 428-432.
摘要
(
293
)
PDF
(335KB)(
984
)
可视化
采用巨正则蒙特卡罗方法,研究锂掺杂对单壁氮化硼纳米管阵列(SWBNNTA-Single Walled Boron Nitride Nanotube Array)物理吸附储氢的影响.揭示锂掺杂是提高SWBNNTA储氢能力的有效手段,并给出最佳掺杂方案.计算结果表明,选择最佳的掺杂方案,并合理控制SWBNNTA的结构与尺寸,可使锂掺杂SWBNNTA在常温、中等压强下的物理吸附储氢量达到和超过美国能源部提出的2015年研究目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氮化硼纳米管阵列储氢的计算机模拟
张立波, 程锦荣
计算物理 2007, 24 (
6
): 740-744.
摘要
(
297
)
PDF
(225KB)(
1069
)
可视化
采用巨正则蒙特卡罗方法模拟常温、中等压强下单壁氮化硼纳米管阵列的物理吸附储氢,重点研究压强、纳米管阵列的管径和管间距对单壁氮化硼纳米管阵列物理吸附储氢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氮化硼纳米管阵列的储氢性能明显优于碳纳米管阵列,在常温和中等压强下的物理吸附储氢量(质量百分数)可以达到和超过美国能源部提出的商业标准.并给出相应的理论解释.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分形聚集逾渗性质的计算机模拟
程锦荣, 丁锐, 刘遥
计算物理 2007, 24 (
1
): 83-89.
摘要
(
244
)
PDF
(359KB)(
1053
)
可视化
提出3种模型——小尺寸随机逐次成核生长模型和二维及三维代代聚集生长模型,在不同的近邻条件下和不同尺寸的网格中,通过蒙特卡罗模拟,系统地研究了一维、二维和三维分形聚集的逾渗性质.计算结果显示,分形聚集的逾渗阈值仅取决于空间维数和近邻条件,与模型的网格大小无关,是分形系统固有的临界属性;生长概率等于逾渗阈值时,聚集体可以无限生长并保持分形维数恒定,此时的分形维数只是空间维数的线性函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结构与尺寸对碳纳米管物理吸附储氢的影响
程锦荣, 袁兴红, 赵敏, 黄德财, 赵力, 张立波
计算物理 2005, 22 (
1
): 70-76.
摘要
(
282
)
PDF
(472KB)(
995
)
可视化
采用巨正则蒙特卡罗方法,在298K和10MPa下,系统地研究了碳纳米管及其阵列的物理吸附储氢量与单壁管的管径、多壁管的层间距和管层数、单壁管阵列的管间距和排列方式的关系.发现单壁管的管径等于6nm时,管内的储氢密度达到最大;多壁管的层间距由034nm增大至061或088nm时,物理吸附储氢量明显增大;单壁管阵列的管间距等于17nm时,其管外间隙处的储氢密度达到最大,且方阵阵列优于三角阵列;当单壁管阵列的管间距大于06nm时,其管外的储氢密度均大于管内的储氢密度.指出合理地选择单壁管的管径、多壁管的层间距、单壁管阵列的管间距和排列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碳纳米管及其阵列的物理吸附储氢量,并给出了相应的理论解释.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碳纳米管储氢性能的计算机模拟
程锦荣, 闫红, 陈宇, 张立波, 赵力, 黄德财, 唐瑞华
计算物理 2003, 20 (
3
): 255-258.
摘要
(
344
)
PDF
(191KB)(
1320
)
可视化
采用巨正则蒙特卡罗(GCMC Grand Canonical Monte Carlo)方法
[11]
,系统地研究了锯齿(Zigzag)型单壁碳纳米管(SWNT-Single Walled Carbon Nanotubes)的储氢性能,得到了管径和管长与储氢能力的关系曲线,给出了氢在碳纳米管中的分布,并对碳纳米管储氢能力的表征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非归-分布随机抽样方法比较
程锦荣, 段香梅
计算物理 1997, 14 (
S1
): 732-732.
摘要
(
85
)
PDF
(51KB)(
741
)
可视化
从实际计算的角度,对非归一分布的四种具有代表性的随机抽样方法进行了评价。通过选择八种离散型和连续型的非归一分布,采用Metropolis方法、期望方法、排队方法和舍选方法分别对它们进行随机抽样,并根据抽样分布、收敛速度、拟合性检验结果、抽样效率、花费CPU时间、抽样中进入新状态的样本数目和所产生子样的随机性质等指标对上述四种方法作了仔细的比较。计算结果表明,期望方法和舍选方法明显地优于Metropolis方法和排队方法,且期望方法更适合于抽取大样本,舍选方法更适合于抽取小样本。同时还就非归一分布随机抽样方法的应用技巧问题作了若干讨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神经元网络法重建LHC上H→ZZ(WW)→
llvv
的不变质量
张子平, 程锦荣
计算物理 1995, 12 (
4
): 511-514.
摘要
(
357
)
PDF
(294KB)(
935
)
可视化
在LHCpp对撞机上通过H→ZZ(WW)→
llvv
道寻找重Higgs粒子的主要困难在于,该反应道具有大的丢失能量,用传统方法无法重建它的不变质量,其存在只能由
p
T
或
m
T
分布的宽Jacobi峰显现。这里作为基于蒙特卡罗模拟的唯象性研究,设计了一个前馈式神经元网络,用以重建Higgs粒子的不变质量,不仅得到了正确的
M
H
质量峰值及比较好的宽度,并同时具有抗本底事例干扰能力,可应用于实验的共振态新粒子寻找及粒子质量的精确测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正负电子三光子湮灭特性的计算机模拟研究
程锦荣, 周勤, 高永椿, 杨德田, 刘红
计算物理 1995, 12 (
2
): 248-254.
摘要
(
254
)
PDF
(399KB)(
1148
)
可视化
给出了正负电子三光子湮灭模拟实验中描述三个光子发射角的随机变量
α
1
、
α
2
、
α
3
和描述三个光子能量的随机变量
w
1
、
w
2
、
w
3
的抽样方法.根据该抽样方法所产生的子样,得到了关于
α
1
、
α
2
、
α
3
和
w
1
、
w
2
、
w
3
的边缘分布和联合分布。有关结论与已知的量子电动力学(QED)理论预言及实验数据作了比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正负电子三光子湮灭中光子能谱的Monte Carlo计算
程锦荣, 许强
计算物理 1991, 8 (
1
): 30-36.
摘要
(
232
)
PDF
(386KB)(
916
)
可视化
用Monte Carlo方法计算正负电子三光子湮灭的光子能谱,并与量子电动力学(QED)理论谱及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三种结果符合甚好。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用Monte Carlo目的计算Millikan油滴实验的总不确定度及全分辨本领
程锦荣
计算物理 1989, 6 (
4
): 495-504.
摘要
(
232
)
PDF
(654KB)(
1075
)
可视化
本文提出了计算Millikan油滴实验的总不确定度及全分辨本领的Monte Carlo目的。通过例子的实际计算,证明了该实验可用于探测分数电荷。并就理论和实验中的一些问题作了若干讨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在微机上MSAC预放大机制的Monte Carlo模拟
程锦荣, 朱卉
计算物理 1986, 3 (
4
): 473-480.
摘要
(
154
)
PDF
(455KB)(
936
)
可视化
本文用Monte Carlo方法对MSAC预放大机制进行模拟,详细地叙述了用微型电子计算机模拟这一真实物理过程的方法。对促进微机的应用,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